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建立
《人民政协报》(2025年04月23日 第 10 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不久,围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张洪春、孙蓉赴山东鲁南制药集团调研,重点参观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生产车间、质量检测实验室,详细了解基于“临床需求—基础研究—工艺优化—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研发模式,以及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
调研过程中,张洪春委员表示,“中医药创新必须立足临床疗效,遵循中医理论指导,既要传承经典方剂的配伍精髓,也要运用现代科技解析作用机制,真正实现守正创新。”
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孙蓉委员建议:着力加强建立中医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反馈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与药企联合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推动临床数据向研发端转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重点攻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药效物质评价、作用机制解析等关键技术,突破中医药发展的技术瓶颈。她希望鲁南制药凭借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级平台优势,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知名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临床验证”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一条高效、闭环的创新路径,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力。
针对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建设,张洪春委员表示,“质量是中医药产业的生命线,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必须构建起覆盖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临床应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国际标准的建立。”孙蓉委员同时呼吁,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要加强药物安全性评价,持续优化产品质量;要构建中药药源性损害防控策略和技术体系,优化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尤其是从源头药材优质品种种植规范,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再到临床应用反馈机制建立,这是提升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