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张洪春委员:让中式养生持续“真香”

发布时间:2024-04-24 浏览次数: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稳步发展,中医药振兴之路已经起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八段锦、太极拳、艾灸、泡脚……中式养生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起来。翻开社交媒体,不少人发起了花式养生打卡,中式养生让很多“脆皮”年轻人直呼“真香”!面对这一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认为,年轻人重视养生是非常好的,有助于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也不宜盲目跟风,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的,工作压力大,临床上发现他们经常出现焦虑、失眠、脱发等症状,最典型的就是睡不好觉。”张洪春表示,八段锦、太极拳等在临床上通过验证确实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他非常支持年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放松心情,改善体质。

热潮里也需要冷思考。“养生切不可盲目跟风,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张洪春提示道,“如果本身就阳盛,其实不适合泡脚、穴位贴敷,反而会上火。泡脚和穴位贴敷是温性的,更适合体弱体虚,容易感冒的人群。”

对于眼下流行的养生热潮,张洪春十分冷静,他认为,中医博大精深,一时的热度只是表象,年轻人还需要加强对中医知识的了解。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抓好教育传承和延续创新是应有之义和迫在眉睫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张洪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稳步发展,中医药振兴之路已经起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振兴中医,就得把种子和土壤做好。种子和土壤是什么?年轻人!”张洪春认为,“在年轻人中普及中医药知识,从内心认可中华文化,对中医振兴有重要意义。”

据张洪春了解,中医药进校园在一些地方已有试点,编写了一些教材,但是目前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他认为,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好由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这三个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权威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传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张洪春开出了“药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好教学,首先要编好教材。张洪春建议,遴选出一批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中药师,与教育专家一起组建专业的编撰团队进行教材编制。同时,要根据学生受教育程度,编写适龄的教材。他举例,可以对小学生多讲授一些中医药领域名人的故事,比如:华佗、张仲景、扁鹊以及当代的屠呦呦、张伯礼等;对中学生则可以多讲授一些对自然界、生命认识的知识,以及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中医药基本理念。

张洪春认为,可以特聘一些国医大师、院士、名医名家走进校园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专题讲座,身体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广大师生。“像之前提到的如何利用八段锦锻炼身体,学生和家长都比较关注的如何正确预防近视,以及经常伏案学习产生的腰肌劳损和颈椎不适等问题,可以对校医和保健老师进行中医药教学与培训,传授正确的中医知识,推广一些简单易学易练的传统健身操,增强师生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会对中医的功效作用有切身的体会,无形中大大提高中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说到中医药传播,张洪春特意提到,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正本清源。他注意到,现在社交媒体非常发达,对中医药的推广和传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很多伪科学和不准确的中医药知识也混杂其中。因此,他建议在中医药进校园的过程中,要让科普跑在谣言前面,要正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传承精神内核,体现出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医药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最终还是要形成各方面的合力。”张洪春认为,中小学校和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多样化的研学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校外活动,带领学生认识中医药材,甚至亲手种植中草药,组织观察它们的生长,辨识药材,以及了解采集采制、入药后的功能,等等,使中小学生亲身感悟中医药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政协杂志

转载内容,文字,图片均属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